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精品荟萃 > 品牌产品 > 食品安全科普之窗

《菏食之声》爱吃却不了解是食品谣言温床 数字时代食品科普咋做

    作为一名食品科普工作者,我的日常工作是写科普和讲科普。在我看来,当前食品安全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提升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满意度和获得感。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还是靠消费者感知出来的。不仅要感知到食品的安全、放心,也要感知到企业和政府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相信大家和我有类似的经历,平常和家人、同学、朋友聊天的时候,需要回答各种和吃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五花八门,但绝大多数和食品安全并没什么关系,甚至相当一部分是谣言和误解。这些虚假、夸大和错误的信息,让不少人陷入焦虑,严重误导了公众对自己餐桌安全的判断。

  近年来,在社会共治理念的指导下,各方携手治理食品谣言。据不完全统计,2017—2018年,因食品安全造谣、传谣被公安机关打击的至少有169人,其中19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法律武器抵制谣言侵害,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究谣言生成传播的机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辟谣队伍,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对谣言有了一定警惕性。

  尽管在各方努力下,食品安全谣言泛滥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还需要在科学传播上多下功夫,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人对快速发展的食品科技比较陌生,对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知之甚少,因此对错误信息的辨识能力、对谣言的抵御能力很有限。那些耸人听闻的谣言不仅影响消费信心,也对行业、产业带来直接的危害,例如“塑料紫菜”谣言导致农户损失亿元以上。强化食品安全科普传播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这已经成为全行业和全社会的共识。

  当然,我在工作中也深刻地体会到,科普并非易事。投入大、产出低、见效慢,公众参与度低,覆盖面上不去,这是每一个科普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在移动互联时代,新的技术、新的渠道能不能为食品安全科普赋能,让科学的声音成为主流,让学习变成乐趣?

  最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互联网平台开展了一次探索性的尝试。“答答星球”利用数字技术,引流海量用户,以趣味答题的方式开展知识普及,超过1000万人参与,产生12.7亿次答题。如此惊人的有效传播,仅用了5天,预计整个答题赛季的数据还将翻一番。更让人感到鼓舞的是,90%以上的参与者向亲友分享了学到的知识。这说明,好的食品安全科普是有旺盛生命力的。

  从答题结果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以咖啡和巧克力这两种年轻人十分喜爱的食品类别为例,总体答错率分别达到57%和61%,答错人数占半数以上的题目分别超过50%和70%。爱吃却不了解它,这就是食品谣言的温床。说不定哪天,这些错题改头换面就变成一条网络谣言。

  有趣的是,这两类食品中正确率最高的题目,也恰好是曾经热传的谣言——“咖啡致癌”。 现在九成公众具备了识别这一谣言的能力。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谣言并不可怕,通过政府、行业、专家和媒体的主动辟谣,不仅可以击败它,甚至还能将谣言的出现变成传播科学真知的契机。

  在200多个涉及食品谣言的题目中,有20题,半数以上的人答错。它们当中多数是广为人知的养生“常识”,比如菠菜补铁、喝茶排油、猪蹄美容、牛奶助眠等等,也难怪养生类谣言在网络泛滥了。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我们的知识也需要更新了。

  同时,也有一些“陈年老谣”的识别错误率依然居高不下,比如71%的答题者觉得速生鸡是催出来,61%的答题者认为催熟的果蔬会让孩子性早熟。实际上,速生鸡主要是动物育种和科学饲养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而催熟果蔬的原理和咱们在家用苹果、香蕉催熟柿子的道理一样。

  这只是“互联网+食品安全”的一次小小尝试,但它呈现给大家的是互联网技术给食品安全科普带来的强大动能和无限可能。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平台、更多的机构加入进来,形成多样化、常态化的科普传播格局,共同探索打造食品安全科普新天地。

  除此之外,加强食品安全科普的协同共治,各方都需要有所作为。政府部门需要持续加大科普投入和扶持力度,将科普作为科学监管的重要突破口。媒体的作用也十分关键,在进行食品安全报道时需要坚持科学报道的精神,认真核实信息来源,多听取专业的意见,不要片面追求流量和关注度。食品专业界也需要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播撒科学的种子,让科技的力量造福大家的餐桌。

  最后,既安全又营养的食品也需要科学的消费行为才能保障健康。目前,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带来的慢性病风险已远远大于食品安全带来的健康风险。希望全社会都能建立科学的饮食理念,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在适度、适量的前提下放心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作者:钟凯,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菏泽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上一篇: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部署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
下一篇:返回列表 >
网友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菏泽城市网(www.cnheze.cn)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菏泽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菏泽城市网书面许可,对菏泽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菏泽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菏泽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编辑推荐

菏泽大部网

菏泽市中小企业协会、菏泽市工商联信用建设委员会、菏泽市工商联市直会员商会联办 

技术支持:菏泽城市网全媒体中心 | 城市热线:0530-5100030